為探索精品劇目市場化運作新模式,民族歌劇《沂蒙山》巡演舞臺版于4月15、16日在山東省會大劇院拉開序幕。自首演迄今兩年多時間,民族歌劇《沂蒙山》四個版本共上演了近140場,觀眾20余萬人次,線上觀看超過650萬人次,創下了近些年來國內歌劇舞臺作品演出場次之最。電影版《沂蒙山》,將于今年七一前推出。
制作精良呈現完美
民族歌劇《沂蒙山》匯聚了以總導演黃定山,編劇王曉嶺,作曲欒凱,編劇李文緒,指揮家楊又青,舞臺美術周丹林,燈光設計胡耀輝,副導演史記,音響設計宋多多,服裝設計王鈺寬,化妝造型設計方緒玲,道具設計邵煒,聲樂指導王洪波、萬山紅等著名藝術家組成的頂級主創團隊。
民族歌劇《沂蒙山》巡演舞臺版劇目體量大、題材厚重、事件復雜,幕與幕之間、場與場之間的轉換多、頻率快,對技術要求較高,舞美設計中巨大的山體通過六幕中三十六次的不同旋轉,營造出不同的戲劇空間,讓整劇呈現出多樣的戲劇環境和緊湊的戲劇節奏,讓劇情更加張弛有度、扣人心弦。在音響上采用現代化聲場設計,保證了聲場的質量。燈光主要運用黑白灰三色,與服裝、舞美無縫對接,形成舞臺的群像雕塑,更具歷史感和厚重感。各個方面的精良制作、精心設計,共同實現了劇目藝術效果的完美呈現。
音樂恢宏勇于創新
民族歌劇《沂蒙山》巡演舞臺版劇目分為六幕,共有四十個唱段,演唱形式十分豐富,涵蓋了男女獨唱、對唱、二重唱、四重唱、混聲合唱等,并將山東民間音樂《沂蒙山小調》中的音樂元素吸納到歌劇唱段之中。同時,歌劇還將民族樂器竹笛、嗩吶、琵琶、墜琴等融入伴奏樂隊,讓觀眾陶醉在山東特色的音樂旋律里。民族歌劇《沂蒙山》的作曲在傳承歌劇優秀傳統的基礎上,運用板腔體的同時,加入具有時代感的元素,吸納大量山東元素進行藝術再造,《沂蒙山小調》與全劇音樂的完美融合就呈現出了獨具山東特色的歌劇風格。大膽借用音樂劇的表現手法是該劇音樂的另一個突破,這種音樂的處理使詠嘆調、宣敘調、重唱更加自然的銜接,具備了推動劇情的功能性,并讓劇情更加流暢。該劇還將美聲唱法、民族唱法有機混用,呈現出別樣的音樂體驗。
以真事感人以真情動人
民族歌劇《沂蒙山》以抗日戰爭為主線,以沂蒙山革命根據地黨政軍民“水乳交融,生死與共”的革命歷史為創作背景,以大青山突圍、淵子崖戰役為創作素材,講述了海棠、林生、夏荷等主要角色在理想與信仰、民族與國家、生死與存亡中,犧牲小我、軍民一心、團結抗戰的故事。該劇將真實事例進行藝術提煉,生動刻畫出抗日戰爭時期,山東軍民舍生取義、為國為民的英雄形象,生動展現了沂蒙山區群眾參軍參戰、擁軍支前的感人事跡,塑造了許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,藝術的再現了沂蒙精神的形成過程和豐富內涵,達到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