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石榴開花紅似火,梅翠娥頭上帶一朵……”,2月7日,花園鄉舉行了“雙招雙引”新春聯誼會,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柳琴戲在聯誼會上亮相。為我們表演的是來自花園鄉中心小學五年級的12名小演員,演唱的是經過改編的經典篇目《喝面葉》選段。
12名小演員一出場就吸引了大家的眼光,大家紛紛拿出手機拍照、錄小視頻,一時間朋友圈被這群可愛的小演員刷屏。男演員唱腔圓潤嘹亮,女演員唱腔婉轉悠揚,優美的身段,嫻熟的動作,儼然已看不出他們是初學柳琴戲的學生。自從花園鄉開展柳琴戲進校園活動以來,短短9個月的時間,小演員們已經參加了兩次國家級會議展演,他們的表演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。中央、省電視臺、新華網和齊魯網等媒體多次予以采訪報道。
“這才是小時候的,白馬河邊的,本土的柳琴戲,孩子們的表演親切自然,聽來津津有味”參加聯誼會的臨沂市規劃設計院副院長石德亮說。
深圳市郯城商會執行會長田夫平,他在朋友圈里和大家分享了這段表演,他說:“去年5月份的時候,我還專程回家鄉參加柳琴戲傳承保護中心培訓基地揭牌儀式,沒想到不到一年的時間小演員們有了這么大的進步。”
來自捷莊的小演員張佳怡說:“從小就聽奶奶講關于柳琴戲的故事,收音機里聽張金蘭的<<秦香蓮>>、《狀元打更》、<<喝面葉>>、<<三擊掌>>……今天我也能登臺唱給大家聽了,每次表演完回到教室,全班同學都跳起來為我們歡呼,自己很有成就感”。像張佳怡一樣,花園鄉有越來越多的柳琴戲愛好者,從觀眾變成了演員,成了柳琴戲的傳播者。
在花園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柳琴戲文化廣場、金蘭劇場、柳琴戲陳列館的建成使用,郯城縣柳琴戲文化傳承保護中心培訓基地揭牌、莊戶劇團、柳琴戲研究所等機構的成立,開展了一系列的送戲下鄉、非遺進校園等活動。作為柳琴戲發源地的花園鄉,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只是一句口號,更是一種對柳琴戲傳承的期盼,是無數花園人鄉愁的載體,希望柳琴戲在傳承中煥發新生。(蓋云霞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