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城,古稱東昌府,是一座位于黃河下游魯西平原的千年古城。歷史悠久,人文璀璨,一代代英雄輩出,一個個傳奇揚名。古往今來,這座古城承載著人們的希望,一次次化腐朽為神奇,這座古城也給予了人們期待,憧憬著下一個浪潮之巔何時到來?
每一個當下都會成為不斷遠去的過往,每一個未來都是從當下長出的模樣。所以,我們回溯歷史,卻不沉醉歷史,面對挑戰,卻不畏懼挑戰。不論是傳說中的鳳凰城,還是史書中的東昌府,聊城,從來都超乎我們的想象!
神話演繹,美妙傳說:鳳凰城的傳說
無論是少兒讀物,還是古文典籍,中華大地的文明篇章幾乎都是從傳說時代開始的,聊城也不例外。伏羲在這里創造節氣,蚩尤在這里繁衍生息,就連傳說中的天地精靈——鳳凰也格外鐘愛這片土地。
鳳凰城是聊城的一個別稱,這看似尋常的名字背后藏著一個久遠的神話故事。傳說,聊城一帶原是一片梧桐林,住著一對鳳凰,百鳥朝鳳,一派祥和。一天,東海的一條黑龍趕走了鳳凰,把這里變成了汪洋。地方官在鳳凰兩個兒子的幫助下,在這里修建了一座雄偉壯觀的湖城。人們為紀念鳳凰的功績,將其命名為鳳凰城。
滄海桑田,固若金湯:能陷不失鳳凰城
關于這個傳說有許多大同小異的版本,但是雄偉的古城和人們的感恩美德造福至今。在聊城,隨處可見與鳳凰有關的城市元素,鳳凰臺、鳳凰苑、金鳳廣場......但就是這樣一個個樸實無華的城市角落,卻一直是聊城人不忍割舍的鳳凰情結。
聊城又名鳳凰城不僅僅是神話傳說的緣故,還有許多實質性的因素。古時候的聊城古城,俯瞰狀若鳳凰,城墻高大,城防巧妙,是一座易守難攻、固若金湯的城池,因此有“能陷不失的鳳凰城”之稱!
往事千年,睥睨四鄰:東昌古城有遺篇
那么,這堅固無比、威名赫赫的鳳凰城究竟是何人建造呢?據記載,古城始建于春秋時期,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。古城位于東昌湖中央,因聊城古稱東昌府,所以又名東昌古城。東昌一詞,始見于西漢,是一個封號。漢宣帝劉詢封清河王剛之子成于聊城,稱東昌侯。
元至元十三年,忽必烈改革全國行政設置,聊城自此稱作東昌府。公元1372年,由東昌守御平山衛指揮僉事陳鏞主持,將土城改筑為磚城,城設四門,上筑門樓,城中央建鼓樓(如今的光岳樓)以瞭望敵情,傳遞信息,一時間大有高屋建瓴、睥睨四鄰之勢。
過去仍在,未來已來:江北水城展新顏
聊城,在那個風起云涌的時代,被上蒼一次次的眷顧。因修筑城池而開鑿的護城河,經歷代拓寬成為了今天的著名景點東昌湖。在中國長江以北、降水量相對較少的北方,城市之中有湖泊,城水相依、河湖縱橫的城市僅此一例,江北水城的美譽絕對是實至名歸!
據《元史·世祖紀》記載,公元1289年,會通河貫通,聊城從此真正與京杭大運河結緣。明清五百年,大運河所肩負的漕運使命和孕育的商業契機,讓聊城成就了一段運河古都的傳奇,“江北水城·運河古都”的形象深入人心!
今時今日,京杭大運河的漕運功能雖已成為歷史,但是作為南水北調工程和文化遺產傳承的新時代作用正愈發重要。聊城這樣一座千年古城,并沒有沉醉在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而不可自拔,相反,這座城市吐舊納新,厚積薄發,正在蛻變成一座適合居住創業、生活旅行的時代新城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