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清歷史上有一座書院,名叫“清源書院”。據《臨清州志》記載,臨清“清源書院”始建于明朝嘉靖十二年(1533年),是由臨清州副使齊之鸞,在鎮衙門大院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。書院內建有“濂洛關閔祠堂”,該祠堂內供奉的是宋代四位理學大家。濂指周敦頤。因其原居道州營道濂溪,世稱濂溪先生,為宋代理學之祖,程頤、程顥的老師。洛指程頤、程顥兄弟,因其家居洛陽,世稱其學為洛學。關指張載,張家居關中,世稱關學。閩指朱熹,朱熹曾講學于福建考亭,故稱閩學,又稱“考亭派”。院內還建有“清源書院”牌坊,左邊為“正宜”牌坊,右邊為“明道”牌坊。嘉靖十五年(1536)副使張邦教為書院講堂題寫匾額“志伊學顏”。據州志記載,這座書院至乾隆年,就已倒塌損毀。
清朝乾隆二十(1755)年,臨清一位叫馬瑛的秀才,向臨清州的知州張維垣上書,請求重修“清源書院”。馬瑛倡議募捐,臨清州紳士鄉賢紛紛響應。在官府的支持下,大家用募集來的資金把工部營繕分司署衙大院購買下來,改建成了“清源書院”。工部營繕分司署衙是朝廷工部派駐臨清督理貢磚燒造的直屬機構,至乾隆年,臨清貢磚需求量漸少,貢磚督理歸至東昌府,因此,工部營繕分司署衙空置。重建的書院有大門、講堂、房舍,規模宏大,蔚為壯觀。“清源書院”為擴大招生員額,由官紳置田捐俸,知州每月必須臨課一次。從而較好地解決了書院的經費和優等生員獎賞的問題。然而,好景不長,乾隆三十九(1774)年, 魯西平原遇上了特大旱災,民不聊生,壽張農民王倫領導的農民起義,占領臨清城。清軍火燒臨清城,圍剿起義軍。剛剛建起來的“清源書院”,在這次戰火中被焚毀大半。
兩年后,也就是乾隆四十一年(1776)臨清州升為直隸州,下轄夏津、武城、邱縣。臨清知州李濤主持重修州學考棚,建立試院,成為臨清的院試會考場所。同時,又于考院之東,重建了一處有三十六間房舍的書院。書院除設院長一人總理書院院務之外,還請臨清州署衙官員和延請學有所長的舉人、進士,充任山長教習或主講。教學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,教授形式一般是個別鉆研,集中講解相結合。間或互相問答,討論學術問題。
坐落于南司口燒酒胡同里的清源書院大門口
清光緒年間,“清源書院”遷徙至南司口路東。重修的 “清源書院”規模更為宏大,前院是六十余間學生教室房舍,后院是廳堂、山長講堂,東北角為數丈高2層藏書樓,北院為游藝房舍和健身草坪。書院每月組織一次考試,考試成績優異者,給予獎勵。光緒二十八年(1902)清源書院改為臨清試院考棚分館。光緒三十一,清廷下詔徹底廢除科舉制,改興新學。書院改為“臨清縣立女子小學”。
圖中的青磚四角樓為清代光緒年間“清源書院”藏書樓
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的“清源書院”舊址尚存,它坐落于現在的西夾道街燒酒胡同。遺憾的是院內大部分老瓦房被改建成了現代的民居雜院,欣慰的是“清源書院”部分房舍和藏書樓尚存。
始建于乾隆二十年的臨清“清源書院”舊址尚存。它坐落于考棚街中段路北,即現在的民族中學。建于清代的“考棚黌門”已成為臨清市級文保單位。
來源:京杭書院
|